在重庆潼南,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,名为“双江”,这里风光旖旎,紧邻培江的下游地区,是川渝一带极负盛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。
走进双江古镇,不仅能够看到那一条条错落有致、古色古香的老街,和幽静深远的庭院,还能聆听许多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,仿佛穿越时光,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脉动。
其中,最吸引游客目光的是一座名为“四知堂”的清代古民居。它依山傍水,坐落在由溪流冲刷形成的小块平坦土地上,院子依着山脚筑成,大门前缓缓流淌着细细的“猴溪”,对岸矗立着三座按“品”字形排列的小山丘,风水极佳,被誉为“宝地”,广受称赞。
穿过依旧保存完好的大门,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有“四知堂”字样的匾额。当地人告诉我,“四知”这一名称与这座宅院的主人杨氏家族有着密切的渊源。
很久以前,有一位遇到困境的人,带着大量金银珠宝来到杨家,向杨震——杨家的先祖求助。杨震坚定地拒绝了那笔财富,没有被金钱所动摇。
展开剩余90%那人不甘心,诚恳地向杨震保证:即使他接受了这些珠宝,也绝不会向任何人泄露这件事,誓将秘密藏于心底。
杨震却轻轻摇头,平静说道:“不,这件事你不说,至少也有四个人知道,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。”
从此,“四知”成为杨家世代相传的清廉家训。等到这座宅院建成,杨氏后人便以“四知”为堂名,提醒子孙永远铭记祖训,保持清白正直。
在这座庭院里,还曾诞生过一位闻名全国的伟大人物。那时,他的父亲筹建“邮政局”住宅,临时带家人回到老宅“四知堂”居住。因当时社会局势动荡,这一住便长达两年。
期间,这位伟人诞生在“四知堂”西轩的正厢房。如今,走进这间古宅,仍能见到特意陈列的他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合影照片。
他正是新中国曾任主席的杨尚昆。
正如前文所述,杨尚昆家族庞大,曾祖父杨世绥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,家族沿着培江北上定居潼南,便在这里扎根。
杨世绥是一位聪明且具有远见的地主,广泛雇佣农人开垦荒地,举家迁至双江定居,花费大量金钱培养子女读书,逐渐将杨家塑造为地方名门。
杨尚昆的祖父育有两个儿子,父亲为长子。虽然未曾考取功名,但靠“捐官”之俗获得一小职衔。
父亲多年陪伴病重母亲身边,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医术,但他秉持原则,从不为自家亲人看病开方,只为外人诊治,常与医生商讨亲属病情。
有人问他为何如此,他笑着说:“给亲人看病,下不了狠心开重药。”
杨尚昆的父亲育有12个子女,杨尚昆排行第五。兄弟姐妹中,他与四哥杨闇公感情最深,也是他极为敬重的榜样。多年后,杨尚昆提及四哥时,依然激动不已,称:“我们家在中共地下组织阶段就有6名党员,十分罕见。为何如此?除了外界环境,还因我四哥杨闇公的直接影响。”
在杨尚昆心中,四哥是他革命道路上的“指路明灯”。
杨闇公比杨尚昆大九岁。1920年秋天,22岁的杨闇公自日本留学归来,积极宣传革命思想,动员家人了解革命,劝姐妹剪发解放束缚,并给杨尚昆讲述太平天国、义和团等起义故事,在他幼小心灵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。
次年,杨尚昆在四哥鼓励下考入成都高师附小,后来转入附中。在校期间,杨尚昆通过四哥的介绍,加入进步学生团体,结识革命青年,阅读许多进步书籍。
杨尚昆思想转变的痕迹在杨闇公的日记中有所体现:6月9日,杨闇公感慨杨尚昆谈及家族问题,思想逐渐倾向革命;9月7日,杨尚昆致信四哥,详述近况,显示思想明显变化;9月26日,杨闇公回信,分享读书与革命心得,盼弟弟不误入歧途。
1925年,杨尚昆毕业回重庆,跟随四哥学习《共产主义ABC》和《新社会观》,参与革命活动。
同年,他加入共青团;翌年转入中共组织。
当年夏天,杨闇公送他赴上海大学学习,亲自护送至朝天门码头,走下长阶,来到长江边,紧握双手反复叮嘱务必听党话,认真学革命理论。
彼时,心怀忐忑的杨尚昆未曾预料,这别离竟成永诀。
1927年春,尚未三十的杨闇公惨遭军阀杀害,未见新中国的曙光。
杨闇公的噩耗传至远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杨尚昆,令他悲痛欲绝,夜夜难眠,仿佛只要闭眼,便能见到四哥熟悉的面容,听到那句句教诲。
杨尚昆誓言,铭记四哥嘱托,把悲痛化作奋进动力,继续革命,甚至不惧为革命献身。
1931年,杨尚昆回国,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;1932年加入红中社任主编;1934年赶赴瑞金,作为红三军团政委,随红军长征。
当时彭德怀为其上司,初见便欣赏杨尚昆,主动握手欢迎,并坦言自己文化浅薄,参军晚,愿与他互助共进。
广昌战役中,若非彭德怀丰富经验,杨尚昆或将如四哥早逝。
战斗间隙,敌机俯冲投弹,彭德怀及时推他入坑,炸弹爆炸两人幸免于难。
战后,彭德怀严厉斥责指挥失误,私下却向杨尚昆透露自己已准备赴瑞金受审,宁愿失去党籍生命。
数十年后,彭德怀的正气依旧深刻留存在杨尚昆记忆中。
抗战爆发后,杨尚昆奉命赴华北领导敌后抗日,根据朱德、彭德怀指示,率队开展游击战。
1941年回延安协助王稼祥管理华北委员会工作。
1944年,国际国内形势巨变,延安成为焦点。
同年6月,6名外国记者与9名中国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抵延,杨尚昆负责接待。
他敏锐察觉其中潜藏中统特务,警惕来者不善。
果然,第二天记者团企图架设电台,杨尚昆果断阻止,明确告知边区政府保证新闻发布,避免另设电台。
数日后,美联社记者请求单独采访毛主席,杨尚昆立即安排,导致记者团内部爆发矛盾。
重庆当局领头人邓友德质问违纪者,金城坚持采访自由原则,最终迫使重庆方面放松控制。
1946年,蒋介石内战发起,杨尚昆在刘少奇指示下组织延安撤离。他坚信这非消极退却,而是迈向北平的光明新征程。
事实证明,他的预言准确无误,中共在北平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杨尚昆历任中央警卫司令、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要职,为国家建设贡献良多。
1979年2月,任广东第二书记的杨尚昆怀念四哥,写下悼文。
他说,自四哥牺牲已逾半世纪,每当回想英雄事迹,心中充满希望,坚信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终将胜利。
同年11月,邓小平亲笔题名的《杨闇公日记》出版,杨尚昆感慨万分,泪洒书页。
四哥始终活在他心中。
1987年4月,已届八旬的杨尚昆不顾体弱,重返故乡参加“四知堂烈士陵园”揭幕,祭奠最敬爱的兄长。
1993年工作间隙再回故里祭拜;1997年四哥百岁诞辰,再次踏上故土,虔诚鞠躬致敬。
次年,91岁的杨尚昆因病住院。对生死态度坦然,要求医护如实告知,方便配合治疗。
医生告知绝症诊断,他平静回应:“虽难过,但感谢你们坦诚,我会全力配合。”
住院期间,他从未向医护人员诉苦,展现出坚强的意志与亲和力。
当年8月,两湖大水泛滥,灾情惨重,杨尚昆看到新闻,感叹中华儿女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的传统,随即捐出多年未动用的两万元补发工资,支持灾区救援。
9月,病情恶化,他预感时日无多,召家人开最后一次家庭会议,平静交代后事。
他请求简办后事,尤其考虑国家灾情,表达了火化并将骨灰送回潼南与四哥合葬的愿望。
亲自书写报告递交中央,再次明确遗愿。
1998年9月中旬,杨尚昆在北京辞世。
次年3月,中共中央批准建设陵园方案,4月动工,历时一年多完成。陵园位于潼南杨家嘴,距故乡双江6.5公里,与四哥烈士陵园相距仅600米,终成兄弟长眠之地。
2001年5月,杨尚昆骨灰由北京八宝山迁葬于此,与妻子李伯钊合葬故土陵园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八策略-股票配资系统-股票按月配资-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