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温杀帝,朱友恭似成济。
朱温火并皇帝,后果惊人。
若是仅朱温的敌手以此作为借口,尚可理解;然而,若朱温阵营中的权贵亦有意无意地援此为据,则情况便愈发棘手。
总体而言,朱温此刻已站在事业的巅峰。内外敌人无不察觉,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遏制,朱温必将逐一削弱并掌控他们。
无论人们心底是否真正将皇帝视为一回事,在皇权政治的意识形态框架内,只要高扬忠君的旗帜,便能稳固地占据道德的制高点。
这情形宛如民权运动时期,不论人们内心是否真正将民众视为至高无上,只要高举人民的旗帜,便能稳稳占据道德的至高点。
在这种情境之下,尽管众人内心深处都认为这只是空谈,甚至是夸夸其谈,然而却无人敢于直言;任何敢于如此表达的个体,无疑已表明了他对现状的不屑与放弃。
鉴于相似的动机,众人对于朱温弑君的罪状指责,手法颇为直接。一旦听闻唐昭宗驾崩的消息,便即刻表现出丧父之痛;同时,他们亦呼吁境内的官员、将领及民众,均效仿此悲痛姿态。总之,面对皇帝的离世,我们该如何是好呢?
皇帝之死实属蹊跷,此事断不可任其悬而未决,绝不能就此不了了之。
若是仅外部敌对势力如此行事,朱温所承受的压力尚可承受;然而,倘若其麾下权臣在听闻皇帝驾崩之讯后,亦如同丧亲之人般悲痛,并动员全军将士为皇帝服丧戴孝,那么朱温所面临的压力便愈发沉重。
在这般境地,朱温的苦衷难以言表。毕竟,众人对皇帝驾崩的反应如同失去至亲,朱温又怎能指责他们的行为呢?若他敢流露半点非议之意,恐怕便是宣告自己无意继续立足于此。
在这种情形之下,当皇帝驾崩的消息终于传至朱温耳中,他表面上装出一副丧亲之痛的模样,总之,悲痛欲绝;归根结底,皆因我未能尽到保护皇帝的重任,致使皇帝不幸离世,留下诸多未解之谜。
朱温在家中痛哭失声,悼念了半日的皇帝,随后亲赴洛阳,跪倒在先帝的灵柩前,泪水如泉涌,悲痛欲绝;继而,他又来到小皇帝面前,反复陈说,自己未能尽责,未能妥善守护先帝,致使先帝不幸英年早逝,含冤离世。
既然朱温已然如此“表演”,其后随之效仿者,亦无甚不妥。
既然皇帝驾崩,朱温悲痛得仿佛丧失了亲生父亲,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一样表达哀悼之情吗?
问题是,众人纷纷竭尽全力,且不自觉地期望朱温能为皇帝讨回公道,朱温一时之间亦颇感棘手,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昔年,司马昭弑杀魏帝曹髦,竟悲痛欲绝,宛若丧亲。于是,其麾下重臣遂言,君侯亦当为皇帝之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!
司马昭疑惑地反问,该如何是好呢?那位权势显赫之人竟直言,你便将贾充除去吧。
司马昭询问能否降低要求,对方回应道:“既然众所周知是您所除掉皇帝,我们不过是想找个替罪羊,若您认为处决贾充不妥,那便由您亲自承担这起事件的责任。”尽管言辞较为温和,但对方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。
司马昭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,他深知贾充是他的心腹之人。若要推卸责任,牺牲贾充的头颅似乎不可避免,然而这样一来,今后又有谁敢为他效命?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司马昭决定……成济拉出去背锅了。
临终之际,成济声嘶力竭地呼喊,声称是贾充亲手弑杀了皇帝!是他,贾充,指使他犯下此等罪行!然而,最终成济的呼喊声渐渐低沉,因为他深知自己不过是在为司马昭效命。
此刻,朱温对唐昭宗之死悲痛欲绝,泪流满面,仿佛丧失了亲生父亲。于是,众人不禁纷纷暗指,朱温理当为皇帝之事给出一个交代。
然而,若要为皇帝一个交代,便不得不让自家的嫡系亲信来承担这口黑锅。
作为老大,一旦遇到问题,却让手下的小弟承担后果,今后还有谁敢再为你效力冒险呢?
于是,朱温寻觅借口,对负责此案的资深将领朱友恭,施加了责难。氏叔琮既已解除他们的职务。然而,这种处分显然未能达到众人的期望;朱温遂迫使他们纷纷自尽。事实上,直至此刻,朱温的处理方式依旧显得颇为保守。回顾魏晋时期,成济曾替司马昭暗中行事,最终却招致司马昭将成济一族尽数诛灭的悲剧。
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朱友恭怒吼着:“朱温啊,你为平息社会舆论,竟将我作为替罪羊,你必将自食恶果!”
朱温狼狈不堪,勉强算是将弑君之事敷衍了事。
那么接下来的情况又是如何?若众人皆言朱温弑杀先帝,并欺凌在位皇帝;洛阳的政权不过成了朱温的傀儡。朱温仍旧施行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的伎俩,恐怕已鲜见其实际意义。
曹操篡位之际,其内心充满踌躇,究其原因,在于汉献帝位居尊崇之位,众多权臣均为其同僚,而非其属下之辈。
最简单而言,荀氏叔侄在那个级别的大佬眼中,曹操若欲篡位,最艰巨的挑战并非在于如何清除汉献帝的直系势力,而是如何让荀氏叔侄这等权倾一时的巨擘,愿意在初次见面时便向他跪拜磕头。
众多人士普遍以为,荀氏叔侄对汉室忠诚不渝,实则不然。在他们看来,汉献帝不过是一具空壳的傀儡。他们之所以反对曹操篡汉,并非出于对汉室的忠心,实则只是不愿屈膝向曹操俯首称臣。一旦他们向曹操行跪拜之礼,那绝非仅仅是身体上的一个动作,它将引发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。更为关键的是,与荀氏叔侄有着相似利益关系者众多,曹操欲令他们尽数俯首听命,其难度之大,实非易事。
朱温篡唐时,显然无此问题。因朱温集团内部无人敢与朱温并列。
在这种情境之下,朱温不禁心生一念,既然如此,不如一鼓作气,直接篡位为王!
自黄巢之乱以来,尽管大唐中央政府的势力日渐式微,却未曾有哪位权势之辈敢于效仿曹操,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。此非因诸路军阀的谋士皆不知晓汉末曹操此举,实则因时势已迥异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终获成功,若有人胆敢效仿,试图以大唐皇帝为筹码,恐将适得其反,弄巧成拙。
朱温在夺得关中之地时,原本并无意图立即掌控中央政权。然而,随着局势的发展,他不可避免地逐步掌握了中央大权。继此之后,皇帝的命运亦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。至此,篡位之路已成为他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。
朱温一旦萌生了篡位的心思,中央朝廷的朝臣集团便难以再享安宁。于是,在朱温的接连打压下,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被逐出朝堂。
若朱温未曾篡位,历史走向是否可能更为理想?
不过是草驴与叫驴的差别。
众人之所以对朱温持反对态度,并非因朱温对皇帝有所不敬,亦非因他下手杀害了皇帝,更非因为他篡位夺权。真正的原因在于,朱温的势力日益膨胀,对其构成的威胁也随之加剧。
不妨如此设想,若朱温篡位成功,他们的现有利益无疑将得到稳固,且有望进一步扩张。即便朱温本人并无篡位之意,他们内心深处亦可能渴望朱温走上篡位之路。
九八策略-股票配资系统-股票按月配资-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